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公益 >> 科普创新作品展播 >> 氧与健康科普大奖赛

    压到病除---立竿见影之气栓症【冰轮杯第五届氧与健康网络科普大奖赛参赛作品】

    发布时间:2023-10-18 14:50

    作者:刘永芳

    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现代医学的发展,高压氧治疗技术愈加成熟,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和其独特的疗效。一年前,我们救治了一例急性气栓症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典型病历分享

    64岁的魏先生,以“间断心悸30余年,再发呼吸困难3小时”主诉入院。诊断为:1.急性心力衰竭2.心房颤动3.高血压3级(极高危)。于2021年11月3日,行介入术中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室颤、经心肺复苏、心脏电除颤及积极抢救后,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但仍不能唤醒并伴有肢体抽搐。行头颅CT示:左侧额颞叶大片低密度影、左侧基底节区出血伴造影剂外漏,考虑“颅内积气”,请高压氧科急会诊后,立即给予高压氧急救单独开舱治疗。

    高压氧治疗前头颅CT

    图片

    图片

    高压氧治疗方案:

    患者采取头低脚高的左侧卧位,急诊开舱、压力2.2 ATA(因合并左侧基底节区出血,病情复杂设定该压力),加压20分钟、稳压一级供氧吸氧80分钟、减压20分钟。心电监护、医护共同陪舱,首次治疗顺利结束。根据病情需要,安排于6小时后行第2次高压氧治疗。第2天和第3天各进舱治疗2次(方案同第一次)。6次高压力治疗后,改为1.6ATA方案继续治疗。经过6次高压氧治疗后,患者未再发生肢体抽搐,复查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较前吸收,颅内积气征象完全消失”。

    高压氧治疗后头颅CT

    图片

    图片

    高压氧治疗20次后,患者神志由中度昏迷好转为浅昏迷,四肢肌张力仍高,肌力检查不能配合。再次复查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基本吸收,左侧额颞叶低密度灶较前缩小。”继续以1.6ATA方案给予高压氧治疗20次,共计40次高压氧治疗。患者神志转为嗜睡,混合型失语,可简单执行命令,右侧上下肢肌力2,级,左侧上下肢肌力4级。患者家属要求出院回当地康复。

    患者出院30天后电话随访,家属回复:“患者目前神志清,理解与表达障碍,可简单执行命令,记忆力差,家属协助下可进行穿衣、进食,站立,行走仍困难”(因当地无高压氧舱,未能继续进行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颅内积气主要机制

    1、气体的体积与压力成反比,加压可使体内的气泡体积很快缩小,使被栓塞的血流阻塞减轻,组织细胞的缺氧状态得到改善。高压氧下气泡被压缩可解除气泡对血管的机械阻塞,增加血氧的同时高压氧对血管壁的应急反应也有效。

    2、迅速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含量,增加毛细血管氧气弥散距离,迅速纠正气泡栓塞区域的缺氧状态,同时高压氧可置换出气泡中的氮气,最后气泡内的氧气可供组织利用,从而促进气泡消失。

    3、高压氧可减轻脑血管空气栓塞所致脑水肿,加速脑代谢恢复正常。

    4、高压氧对气栓症导致的血液有形成分淤积有效,因高压氧可明显减少缺血所致静脉内白细胞黏附和减轻血小板聚集与释放反应。

    气栓症救治体会

    气栓症是指空气进入动脉或者静脉,随血流运行,最后堵塞小血管并造成相应的病理损害。近年来,随着人工心肺机、各种透析、介入治疗以及心肺手术的普及,气栓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有增加趋势。本例患者,因合并左侧基底节区出血、房颤等病情复杂,按照2.2ATA压力方案进行救治,取得比较满意效果。后期,因患者家庭具体情况,转回当地治疗,恢复情况欠佳。

    气栓症是高压氧治疗的急症适应症之一,一旦发生应第一时间给予较高压力的高压氧舱急救治疗。本案例提示,及早足量合理的高压氧治疗方案,对于患者后期康复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