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15-16日,由上海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卒中预防和治疗》课题组等主办的《上海“卒中单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浓缩着百年上海风情的上海城市建设展览馆召开,参会代表300多人,其中有来自全国19个城市的代表100余人。会议特邀了德国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Hacke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附属医院Daniel Chen教授、Denis Cordata教授及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等作专题报告,此外,上海地区相关医学专家和教授亦有多个学术报告,会议通过13个专题讨论了“卒中单元”的概念、组织形式、国际上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等问题,并就“卒中单元”这样一个多学科的组织形式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研讨,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急性卒中诊治流程及组织化管理的模式以及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等。
专家们十分具体的对上海卒中的现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为临床诊治、治疗及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正如汪昕教授在闭幕式上所说,此次会议为上海脑血管病的临床工作指明了方向,是上海“卒中单元”工作的里程碑。
由于“卒中单元”涉及的是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一种新的医疗模式,本次会议除神经病学专家外,神经康复和神经介入的专家共同参与了讨论。特别是康复作为“卒中单元”不可或缺的部分,胡永善教授关于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报告受到与会神经科医生的广泛关注,在整个会议讨论过程中,神经科医生对康复治疗的人员资质、介入时间、是否安全?可否收费?卫生经济学评价等诸多方面提问,说明康复治疗介入卒中病房已是神经科医生的共识,有待进一步交流和合作。
本次会议在“卒中单元”模式的建立方面,对如下问题达成一定的共识:
1、“卒中单元”的模式建立,进而从卒中单元到卒中中心不仅是国际模式和趋势,也是我国脑血管病医疗的必经之路。
2、国际上“卒中单元”的模式有多种,其中“综合卒中单元”比较合适我国的国情。
3、“卒中单元”既不是什么高深学问,亦非尖端技术,其只是一种对卒中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医疗人员的组织形式和对病人的管理模式。因此,“卒中单元”的建立不在于医院规模的大小、床位的多少,而在于观念的转变。
4、“卒中单元”的建立将使既往以被动的药物治疗为主的治疗模式向主动的医学模式转变。
5、虽然“卒中单元”并非简单的神经科治疗加康复治疗,但必须有大量的神经康复人员的介入。
正如王少石主任所说,我们已没有必要再去讨论“卒中单元”的有效性,但我们应用心去了解“什么是卒中单元?”“如何去实现中国的卒中单元”。
事实上,关于如何去实现中国的卒中单元,与会者已有较深层次的思考,因而提出了许多问题参加讨论,以康复治疗为例,诸如:
1、 加入康复治疗后的卫生经济学评价如何?
2、 康复治疗由谁做?如何做?等
我们现在面临的医疗环境是:既不能增加病人的总体医疗费用,又必须增加医院或科室的收入和声誉。无论是目前医保费用的控制还是将来按病种收费,每位院长或科主任都必然要算经济账。那么,卒中病房加入了康复治疗后的账该怎样算呢?
目前各医院普遍采用“科室单独核算”的奖金分配模式,由于“利益分配”的因素,加之康复治疗总体来讲是一类比较容易获得和掌握的技术,在中国的“卒中单元”有可能采取一种康复科 “并入” 神经科或“卒中单元”之内另设康复人员的模式,形成一种类似于“专病康复”的格局,但在我国目前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是否会造成康复资源短缺或者浪费呢?
康复科专家希望有机会能与神经科专家们进一步协商有关的具体事宜,将康复与神经科临床工作更紧密地结合。
(本文发稿前得到王少石主任指导并审定,特此致谢)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