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康复援助简报
(第5期)
中国康复医学会 2008年7月2日
◇现阶段地震伤员的康复需求和任务
6月22日,卫生部长陈竺在成都主持召开地震伤员康复工作座谈会,强调指出:地震伤员康复工作已经进入关键阶段,要求有关各方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团结协作,形成合力,把伤员康复工作置于现阶段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着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科学决策,分类指导的原则,立即构建省、市、县三
级康复医疗网络,发挥省级医疗机构的龙头作用,并尽快完成部分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向康复专业机构转型,采取集中和分散收治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不同康复技术标准和规范,以任务带动学科,以任务促进专业,全力作好地震伤员的康复工作。
陈部长指出:康复医疗的实施将使伤员功能恢复到最高水平并重返社会,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第一阶段的医疗救治已经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善、大爱。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要加强领导,发挥优势,全力以赴,再创康复医学的奇迹。
根据陈竺部长的重要指示,卫生部医政司近日委托我会,在正在进行的伤员康复调研督导的基础上,立即制定地震伤员阶段性分流标准和指导原则,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180人的国家康复医疗队尽快赶赴成都支援。目前医疗队的组建得到了各地方学会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医疗队成员遴选工作正在积极进
行之中。
面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重托,面对广大灾区伤员的期待和需求,面对社会各界特别是医疗卫生同行的支持和关注,我们强烈感受到了康复医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国家用人之际,我们义不容辞。希望各单位精选精兵强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在地震伤员康复的主战场展示康复工作者的大善大爱
,展示我国康复医学专业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精神风貌,全力打赢地震伤员医疗救助的第二战役,打出康复医学发展的新天地。 ----中国康复医学会“5.12”康复援助办公室
◇卫生部组织康复专家调研督导地震伤员康复工作
6月20--30日,卫生部委托中国康复医学会组建的卫生部地震伤员康复专家组一行13人,在卫生部医政司有关负责同志的带领下,分赴四川、江苏、山东、重庆、北京、湖北、广东、上海等8个省市,巡回进行地震伤员医疗康复调研督导工作。
本次调研督导的任务是:1.了解各地贯彻落实卫生部、中残联下发的《关于做好四川汶川地震转送伤员医疗救治和和康复工作的通知》、《四川汶川地震伤员康复工作方案》、《地震伤员康复指导规范》等三个通知的执行情况以及接收伤员医疗机构的具体行动措施,指导和进一步规范地震伤员的康复治疗,
确保地震伤员的康复工作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提高其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为重返社会和参与灾区重建创造条件;2.了解伤员康复需求和康复医疗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提出改进和加强的意见和建议;3.和听取当地有关方面负责人和专家以及地震伤员关于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的意见和
建议,为加强本专业建设和制定康复医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为期10天的实地考察和交流,专家组强烈感受到,在卫生部的积极倡导下,地震伤员的康复工作得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伤员收治医院的普遍重视,大部分医院组织有力,行动迅速,措施到位,及时有效的开展了伤员的早期康复介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残疾的发生和发展,为地震伤员重返社会创造了条
件。各医院康复医学科和专业康复机构主动请缨,全力投入,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地震伤员的早期康复介入发挥了应有的职能,展示了康复医学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专业实力。
由于条件和能力上的局限,部分医院在伤员康复介入程度和效果上距卫生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据悉,卫生部将在此次调研督导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下一阶段地震伤员康复工作的思路、措施和目标,并开始酝酿我国康复医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康复医学的长效发展机制和应对突发灾难的康复医学紧急干预体系。
(王跃进)
◇关于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医疗卫生防疫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08〕54号(摘登)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解放军、武警部队紧急行动,数万名医疗卫生防疫人员及时赶赴灾区,全面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目前,灾区大规模集中应急医疗救治工作基本结束,卫生防疫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有效展开,没有发生聚集性传染病疫情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是灾区的医疗卫生防疫形势仍很严峻。一是卫生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公共卫生设施严重不足,食品和饮用水安全隐患突出,特别是夏季气温升高,容易导致传染病流行;二是一些重症伤员需要较长时间治疗,大批出院人员需要妥善安置,大批伤员需要康复治疗,部分残疾伤员需要装配
辅助器具;三是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损坏严重,一些地方卫生人员伤亡较多,医疗卫生服务不能满足群众需要;四是一段时期内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医疗支付能力普遍较弱。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地震灾区医疗卫生防疫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地震灾区医疗卫生防疫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做好地震灾区下一阶段医疗卫生防疫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重症伤员的医疗、康复和安置工作
卫生部门要继续发挥军地协同优势,加强对重症伤员医疗救治的组织和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民政部门要做好伤员出院后安置工作。对符合卫生部规定出院标准的伤员,要动员和支持其返乡。对从救治地返乡的伤员和陪护人员,救治地民政部门给予交通等费用补助,原籍地民政部门做好接收和安置工作。所需经费由省级政府从社会捐赠资金中解决。
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伤员的康复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对其中符合条件的残疾伤员,及时转移到康复机构安装假肢、矫形器或者配发轮椅等康复辅助器具,并妥善安排康复训练,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卫生、中医药部门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所需经费由省级政府在社会捐赠
的有关资金中安排。
……
国务院办公厅
二○○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华西医院召开抗震救灾医疗救治第二阶段工作部署动员会
6月26日下午5点,华西医院抗震救灾医疗救治第二阶段工作部署动员会在临床教学楼多功能会议厅召开。卫生部抗震救灾前方综合协调组副组长、医政司副司长周军,卫生部医政司综合处处长高学成,卫生部办公厅新闻办公室主任许培海,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党委书记郑尚维等党政领导及医院科以上干
部、心理卫生中心和康复医学科的骨干参加了动员会。
石院长首先传达了卫生部陈竺部长6月22日上午在四川省卫生厅召开的抗震救灾第二阶段医疗工作会议精神,会议认为:汶川地震医疗救治工作已经从第一阶段的抢险、急救、治疗逐步转入第二阶段的康复治疗。前一阶段的医疗救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成绩显著,也充分显示了医疗卫生战线这个队伍的
专业素质和精神境界。要求第二阶段的康复治疗工作要做的更好,更有实效。要加强领导、集中力量、不等待,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推动落实。
石院长在分析当前需进行躯体和心理康复治疗的人群数量与我省医学力量的对比后指出,康复医学科和心理卫生中心是华西医院抗震救灾医疗救治第二阶段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功能特点和资源优势,在总结、发扬第一阶段临床救治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加强学科负责制,实现多学科交
叉、多部门合作,发扬我们的职业精神与爱心,做到统一指挥下的分口合作;同时,医院要形成第二阶段工作的战略支撑点,集结国内外专家,统一调配院内资源,做好临床救治与康复医疗的衔接。
石院长强调,在抗震救灾第二阶段,华西医院一要成为灾后康复医疗的指导中心,要集结各类专家,实现合理分工、科学安排;建立康复治疗规范、转接诊规范和技术规范;加强各层次培训以及发挥对各种疑难复杂治疗的指导。二要成为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心,加强对截瘫、脑伤、截肢病人以及还有严重
PTSD和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同时加强国内外医护技团队的合作,建立疑难复杂康复转诊和接诊标准。三要成为灾后康复医学的培训中心,按照岗位需求,进行分类、分层次培训;在位、在线培训以及远程会诊远程培训、灾区基层培训;要加强对培训教材、课件的编写以及对康复医学教师的培训。四要加
强国际交流与科学研究,在国内国外学术交流中,实现新技术方法的应用。
最后,石院长就做好抗震救灾第二阶段的工作做了安排,要求康复医疗科和心理卫生中心加强相关的组织工作,在吸取上一阶段其他学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重视本阶段工作的重点与难度,发挥国家级康复基地的作用,同时加强院科、科与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医院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后勤保障、对外接待
、财务、审计、宣传、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和灾区网络医院的重建等方面要通力协作,为抗震救灾第二阶段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卫生部抗震救灾前方综合协调组副组长、医政司副司长周军在听取石应康院长的工作部署后,再次肯定了华西医院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他希望华西医院在开展二阶段工作的同时,全面总结一阶段工作的宝贵经验,为国际、国内灾害医学的发展提供借鉴;要充分认识躯体和心理的康复治疗对
灾后重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可能地通过我们的工作,减少社会负担、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要在总结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好战略支撑点和集结点的作用,协助卫生部、省卫生厅有序、高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开展好伤员的康复治疗工作。
(华西医院供稿)
◇关于尽快建立完善四川省三级康复网络的建议
----德阳市旌阳区政协常务委员、旌阳区中医院骨科/康复科主任 田和炳
“5.12汶川地震”迄今为止已造成各类伤员约37万,地震后伤员的康复问题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卫生部、中残联等相关部门已着手研究地震伤员的康复问题,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便于管理,利于伤员的追踪和随访以及康复事业的发展,我们建议建立地震伤员的省、市、县三级康复网络,具体实施
方案如下:
一、调查摸底,掌握伤员各种相关情况,尤其是需要康复治疗的伤员人数、伤情及残损类型构成比等情况,以便于编制各类人员,规划地震伤员康复医院的规模和需要添置的设施设备。根据目前最新数据和统计, 估计37万伤员中大约有7万伤员需要系统的康复治疗,其残损类型及构成比据初步推断大致如下
:
残损类型 构成比 人数
截肢 2% 1400
截瘫 2% 1400
骨折 95% 67000
脑外伤 2% 1400
其它 2% 1400
附注:以上构成比包括复合伤在内;不包括需要心理康复的伤员及患者,初步估计需要心理康复的患者约占整个受灾人群及救灾人群的25%。
二、此次地震中伤员主要集中在绵阳市、德阳市、广元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都江堰市等市(州),综合考虑当地医院康复医学既往基础及震后自然条件,包括科室规模、业务用房面积、技术实力、人才梯队建设情况以及各地交通、地质结构、重建时间等因素,建议在成都建立省级康复医院,在绵阳、
德阳、广元、都江堰四地建立市级康复中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雅安、南充、绵竹、什邡等地建立县级康复科(点)。
省、市级地震康复机构建设模式可考虑三种方案:第一种为组建独立运行的康复医院;第二种为在当地选择基础条件好、技术梯队相对完备的康复科室为基础建立康复中心,康复中心依托所在医院管理运行,医院其它科室和部门通力协作,鼎力支持,做好地震伤员康复工作;第三种方案为依托各地现有医院
康复科,政府统一协调,各医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相关部门加快人才培养、加大设备投入,迅速提升各医院的康复专业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在各市(州)卫生主管部门及残联统一协调下,收治本地区或其它地区的地震伤员。由于此次地震灾害的特点是大部分县乡损害严重,县、乡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破
坏严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除余震及其它次生灾害的隐患,重建恢复尚需时日,难以满足伤员康复需求的迫切性,同时,这些县、乡既往康复医学基础就很薄弱,因而在加快人才培养、设备投入、技术指导和恢复重建的条件下才有可能逐步建立康复科。因而对于县乡级来说,早期阶段应加强其人才培
养及筹建准备工作,建成后伤员逐步分流到县乡级康复科,并由市(州)及省级康复专家组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因而条件不成熟时无需急于建设县乡级康复科。与此同时,尽快成立省、市两级康复专家组,寻求国内外专家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加强学术交流及技术培训十分紧迫和必要。
根据我省及各市(州)现有条件,由于筹建独立的康复医院康复中心投入资金较大,所需的配套医务人员及设备种类较多,建设周期相对较长,短期内建成并运行良好较难。随着目前地震伤员康复需求的紧迫性日益增加,因而在当地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人才梯队较完备的康复科室,以其为基础加大投入和
人才培训提升其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康复分院康复中心。或者依托现有各医院康复科,加大设备投入及基础设施改造,加快人才培养,迅速提升其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以期在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管理下成为地震伤员定点康复中心或科室,这两者均可作为首先考虑的方案。
当然,在整个地震伤员的康复及康复治疗过程中伤员及医院的实际困难的妥善解决以及伤员的后期安置等一系列实际工作中,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成立省、市、县三级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挥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见另一建议)。同时也要积极吸纳民间力量参与地震伤员的康复,如国内外个人及民间团体
的各种资助,包括技术援助,学术交流等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限于版面,本文略有删节--编者注)
◇ 短讯
☆6月17--19日和6月24--26日,卫生部医政司和四川省卫生厅在成都连续举办第二、第三期地震伤员康复技术培训班。我会推荐副会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励建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黄杰副主任治疗师和中山大学陈少贞副教授作为卫生部专家参加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培训以及相关康复治疗技术现场
示范讲解。
☆6月27日,受卫生部医政司委托,我会推荐常务理事、上海瑞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陆廷仁教授连夜赶赴成都,为地震伤员假肢装配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和咨询。
☆6月27--30日,受卫生部医政司委托,我会组织部分专家完成《四川地震伤员阶段性康复分流和出院标准》的起草和修订工作。
☆7月1日,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康复医学会和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下,由我会承担的国家康复医疗队186人组建框架顺利完成并报卫生部医政司。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