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学会动态

    陈竺部长在“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工作进展汇报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4-11-28

      各位专家,各位院长: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工作进展汇报会”。首先,我代表卫生部,向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各位院长、各位同道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借此机会,向积极投身于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工作的各级医疗机构及广大医务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陇德院士作为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的副主任,也是这个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做了题为“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进展与防控策略”的工作报告,对于我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紧迫形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对下一步工作也发表了重要的意见。脑卒中防治领域的几位知名专家和两家基地医院的院长也做了非常好的发言,除了讲解脑卒中筛查防治相关的专业技术,还对我国慢病防控的体系建设提出了他们的真知灼见,这充分体现了现代循症医学、转化医学、整合或者系统医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同时,大家对基地医院的筛查与防治服务模式、如何发挥基层及社区医疗机构的作用,推进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这对加强我国慢病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知道,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疾病谱就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为主,由慢病引发的死亡已占因病死亡人数的85%左右,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因此,如果再不重视慢病防控工作,卫生部将犯历史的错误。我国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带来的经济负担却是心肌梗死的10倍。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政府办综合医院脑梗塞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直接医疗费用由2003年11.7亿元上升为2009年81.9亿元,年平均增长117%,短短的6年间翻了7倍。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报告,现在脑卒中给我国每年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达400多亿元。随着慢性病发病年龄的提前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脑卒中防控的形势将更加严峻,由此带来的社会负担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

      陇德院士的报告和几位专家在发言中也提到,脑卒中是可防可控的。我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开展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明确卒中危险因素,提高卒中知晓率,发现高危人群,制定个体化防治方案,建立“院前预防筛查、院中合理干预和院后疾病管理”一体化连续性服务模式以及构建综合性防治体系,就可以大幅度减少脑卒中的发生。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是一项投入小,社会经济效益明显,且能较快见到工作成效的项目,做好这项工程,就是抓住了慢病防控的“牛鼻子”,就是占领了慢病防控的重要制高点,而且它也是与医改所要解决的初级卫生保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上下联动相一致的,因此,做好这项工程,还能够拉动医改工作向纵深层面发展。

      卫生部对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也很重视,在2009年6月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启动仪式上,我曾建议在卫生部开展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中,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列入重大专项,要争取三年内能在全国各省、区、市至少建立起一所脑卒中筛查及干预中心或基地。卫生部随后印发了《缺血性脑卒中筛查和防控指导规范(试行)》,由各省市区卫生厅局推荐了60家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三级甲等医院,作为省级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构建全国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网络体系。2010年8月,成立了“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我担任主任,晓伟、尹力副部长、陇德院士为副主任,部办公厅、规财司、疾控局、医政司、科教司、保健局等司局负责人为成员。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的成立,符合卫生部对慢病防控的战略要求,体现出卫生部对推进这项工程的信心和决心。回顾这段工作的历程,让我们感到医学界的实践实际上是循证决策的基础,一个正确的决策,可以对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包括在重点领域的推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今天的工作汇报会,我们可以看到,一年多来,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得到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和积极响应。经过各方的努力,组建了相关学科专家队伍,制定了脑卒中防治规范和干预准则,提出了基地医院准入条件和工作考评要求,初步建立了基地医院网络体系,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专业培训,积极推开ABCDE防控策略。各基地医院在普及脑卒中预防知识,开展对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王彦峰理事长支持建立的“脑卒中爱心基金”,扶助贫困弱势人群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得到了患者群众和社会的好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这里,让我们对全国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广大医务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也谈几点意见和要求,请大家讨论。

      刚才,陇德院士在工作报告中,对我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紧迫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我十分认同。

      首先,当前我国广大地区的群众,包括相当部分医务人员和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对于脑卒中带来的严重危害,认识还不足,相应的健康宣教也没有跟上,对脑卒中筛查、早期干预重视不够。据宣武医院开展的一项对脑卒中危险因素、常见表现、急救知识、预防知识和用药规范调查结果显示,了解脑卒中知识的医护人员不足30%,普通人群不足10%左右,这与两年前的调查结果即我国只有6%的人群具有基本健康素养是非常相近的,所以,提高广大民众和医护人员的脑卒中知晓率、防控意识和防治知识刻不容缓,它也是提升我国人群健康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我国当前脑卒中危险因素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等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水平正在持续上升,而我国脑卒中防控整体水平地区和城乡差异很大,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的诊疗技术差异很大,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参差不齐。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办公室组织专家,在对30家省级基地医院的检查中发现,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上述一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医护人员队伍建设,把工作重点放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早期发现和规范化干预上。

      此外,脑卒中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需要建立三级预防体系,在脑卒中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连续性预防和干预措施。特别是在脑卒中筛查与防控连续性服务模式建立中,筛查与防治方法、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等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集成的问题,它又和医改要解决的制度安排联系在一起。

      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缺乏大样本脑卒中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长期监测数据。脑卒中发病、死亡情况,尚缺乏适合我国人群的检查、评估和干预指标。同时,脑卒中医疗费用负担沉重,科学筛查、合理治疗十分重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长期观测基地,开展长期性的人群综合性研究,进行脑卒中循证医学和卫生经济学研究,选择并建立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和国家能够承受的起的脑卒中防治模式和诊疗路径,促进城镇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

      同时,需要构建我国一体化的脑卒中防控信息资源平台,建立起各级医院与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服务和信息网络体系,做好诊疗数据共享和服务协同。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的成立和全国工作网络的建立,为我们探索解决以上诸多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第一,构建防控体系,探索慢病防治新途径。在我国,因慢病死亡的人数已经接近因病死亡人数的85%。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措施,今后三十年,我国慢病的发病率,以及慢病及其并发症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和社会负担都将出现“井喷”状态。因此,要加强基地医院的建设,争取2-3年内在全国建立200-300家基地医院,并且以三级基地医院带动二级医院以及社区卫生中心、农村卫生院,指导各级基层医院,逐步建立病人的双向转诊通道,广泛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以此构建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体系。如果这项工作能够抓好,它就给我们上下联动、防治结合真正提供一个很好的模式,这个体系实际上是为我们国家的慢病防治探索了一个新的路径。

      第二,建立多机构、跨学科、多部门的协同防治和科研机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是一项包括规范筛查、健康教育与生活行为指导、内科用药、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康复医学、专科护理、疾病管理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性工程。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多机构、跨学科、多部门的协同防治和科研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脑血管病防治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十二五期间,要积极推动脑卒中防治工作,组织开展科学研究,探讨适合我国脑血管病防控的方法和有效措施。建议卫生部有关司局和基地医院的领导对此项工作予以重点考虑和实质性的支持。因为这样的工作即是学术界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

      第三,建设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要加强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知识普及教育,开展相关专业人才技术培训,特别要注重推广效果好、费用较低、百姓适用的防治技术。基地医院要组织医疗服务人员脑血管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及时发现和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

      第四,广泛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各级医院筛查并干预脑卒中高危人群至少100万人,通过政府、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尤其是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争取使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由目前的年增长近9%减少到6%以内。

      第五,加大贫困患者的救助力度。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捐助的善款作为首批慈善基金,救助了很多贫困患者,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并得到了来自医院的配比资金、社会爱心基金的积极参与,使原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贫困患者得以及时诊治,避免贫困家庭因得脑卒中而陷入更大的痛苦。在这里,再次感谢王彦峰理事长领导下的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最后一点,我谈一下如何对这项工作给予实质性的支持。首先,要由易及难,尽快解决颅外血管问题,同时对颅内血管疾病要积极科研攻关,卫生部规财司和科教司要在科技的层面给予大力支持;其次,这么大一个网络平台的建设,核心就是建立数据库的问题,卫生部要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再次,今后的重点专病专科建设不仅仅是支持个别专科,而是要从解决重大问题的角度,对脑卒中这样的相关学科群的发展给予支持。

      同志们,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到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一岁”的目标。人均寿命也作为核心指标同人均GDP、节能减排、教育、科技等一同列入了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作为我国慢病防控迈出的关键一步,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十分有意义。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卫生部有关司局要将其作为十二五期间慢病防控的一项重要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而且卫生部要和财政、发改等部委进行沟通,争取更多资源,把这件事情列入下一步医改的公共卫生专项。

      各位专家、各位院长,我们一定要关心和重视这项工程,通过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公立医院,要体现公益性,关心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群众的疾病痛苦,更好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北京宣武医院、天津市环湖医院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一些有益经验,希望大家探讨和借鉴。今年5月,中国工程院与卫生部要联合召开“全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管理论坛”以及“2011′中国脑卒中大会”,相信能有更多的医院和专家拿出成果与大家分享。

      谢谢大家!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