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概述
2020年,中国康复医学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自觉提高站位,坚定履行使命,积极主动作为,奋力走在前列。【突出党建引领】探索党建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提高“两个全覆盖”质量,学会党委被中国科协表彰为“全国学会十佳党组织”和“智慧党建全国学会先进党组织”,党建经验在“2020年全国学会工作会议”作交流。强化党委统领作用,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战线高高飘扬,团结带领广大康复工作者践行初心使命、交出合格答卷,学会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抗疫学会”。【深化治理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编制学会“十四五”规划。优化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组成,规范议事决策程序,促进民主办会。改革会员工作,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分别达到近4万人和325家,实现双翻番。打牢组织基础,建强工作单元,分支机构增加到72个。狠抓办事机构职业化建设,专职人员增加到26人,职能部门增加为9个。加快信息化步伐,信息工作综合排名居于全国学会前列。科学规范经营学会,总资产同比增长64%。【加强学术建设】成功举办“2020第四届中国康复医学会综合学术年会暨国际康复设备博览会”,以及“一带一路”系列康复医学高峰论坛,强化高端引领作用。引导分支机构聚焦热点前沿,开展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促进学术交流。严格学会年度科学技术奖、教学成果奖和年会优秀论文奖评审,树立鲜明导向,激励学术创新。【提高科普效能】统筹加强科普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和特色品牌建设,广泛深入开展科普活动,凸显康复科普主力军作用,被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中国科协评为“科技工作者日全国学会积极贡献单位”“2020年度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科技志愿服务队先进典型”。【健全培训体系】全面推进培训基地建设评审,全国160家医疗机构通过专家审查,获评学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专科专项培训基地,覆盖26个省区市。广泛开展国家级继教项目、学会级培训活动,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为广大康复工作者学习提高搭建优质平台。【强化战略支撑】完成“中国康复医疗资源调查”“康复治疗师队伍建设政策研究”“居家康复可行性调研”等政府委托任务,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完成“甘肃、青海、新疆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持续抓好《康复医学指南系列丛书》编撰,出版首批66部指南,启动第三批共18部指南编著工作,促进行业规范化建设。
二、组织架构
(一)组织机构
学会组织机构由行政组织机构、党组织机构组成。
行政组织结构图
党组织结构图
驻会机构由9个部门组成,其主要职责:
学会办公室是学会的综合部门,主要负责编制学会整体发展规划计划、综合性报告(表),牵头筹备理事(常务理事)全体会议、会长办公会、秘书长办公会,保管使用学会印章,承办驻会机构行政、人事、后勤、档案等内部管理工作。
党委办公室是学会党委工作的具体承办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政治教育,开展宣传工作,组织康复服务行、“建家交友”等党建强会活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指导驻会机构和分支机构党建工作。
机构管理部是学会分支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论证与审批分支机构申请成立方案,指导新建分支机构组建、任期届满分支机构换届,组织分支机构规范化建设和考评等工作。
会员部是学会会员工作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动员发展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做好会员服务管理工作,筹备会员(代表)大会,承办理事(常务理事)、监事的选举、届中调整和日常联系等工作。
培训部是学会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拟制培训计划,组织规范化培训和岗位任职继续教育体系建设,组织康复医学培训基地、诊疗中心等建设,推进康复医疗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认证等工作。
学术部是学会学术建设等工作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拟制学术计划,组织科普工作和科创工作,指导科技期刊建设,组织科研课题立项研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组织学会科学技术奖、教学成果奖、优秀“三师”奖等评审,筹备综合学术年会等工作。
对外联络部是学会对外联系工作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收集分析行业和市场信息,对外宣传学会政策和工作情况,引进符合学会宗旨的合作关系,与有关单位会员保持密切的联系沟通,承办综合学术年会(展会)的招商招展等工作。
财务部是学会财务工作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学会年度预(决)算、经费结算报销和会计核算、会费收缴管理、分支机构经费保障、合同(经济协议)财务审核,以及驻会机构日常运行财务保障等工作。
信息中心是学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学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方案,组织各类应用系统的研发应用,运营管理学会官网、微信公众号及其他新媒体平台,指导分支机构信息化工作。
(二)学会领导 共9人
会长:方国恩
党委书记:牛恩喜
常务副会长:牛恩喜(兼) 彭明强
副会长:李建军 陈立典 岳寿伟 周谋望 黄晓琳(女)燕铁斌
秘书长:牛恩喜(代)
(三)分支机构 共72个
工作委员会9个
1.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2.社区康复工作委员会
3.康复质控工作委员会
4.标准委员会
5.康复大数据工作委员会
6.青年工作委员会
7.循证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
8.健康伦理工作委员会
9.科技管理与评估委员会
专业委员会63个
1.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2.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
3.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
4.颈椎病专业委员会
5.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6.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
7.骨与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
8.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9.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
10.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
11.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
12.电诊断专业委员会
13.康复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14.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
15.精神卫生康复专业委员会
16.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
17.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
18.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
19.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
20.听力康复专业委员会
21.烧伤治疗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
22.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
23.康复评定专业委员会
24.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
25.疼痛康复专业委员会
26.吞咽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
27.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
28.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
29.远程康复专业委员会
30.再生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31.物理治疗专业委员会
32.作业治疗专业委员会
33.手功能康复专业委员会
34.消化病康复专业委员会
35.眩晕康复专业委员会
36.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
37.心脏介入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38.产后康复专业委员会
39.高压氧康复专业委员会
40.康复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
41.阿尔茨海默病与认知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
42.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
43.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业委员会
44.推拿技术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45.视觉康复专业委员会
46.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
47.生殖健康专业委员会
48.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
49.康复工程与产业促进专业委员会
50.肾脏病康复专业委员会
51.减重与代谢康复专业委员会
52.居家康复专业委员会
53.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54.外科快速康复专业委员会
55.言语康复专业委员会
56.颅脑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
57.针灸技术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58.智能康复专业委员会
59.营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60.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
61.康复辅具应用专业委员会
62.医学影像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63.器官移植康复专业委员会
三、党建工作
【推动党建与学会治理紧密结合】在学会章程中进一步完善加强党建有关内容,从源头上确保了学会正确政治方向和鲜明价值导向。参与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党委职责清单试点”任务,探索提出了学会党委10项职责、10项负面清单。【推动基层党支部质量建设】正式成立驻会机构党支部,建立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实行党(团)员和群众教育、管理、监督、考核“四统一”机制。指导分支机构规范建设党支部,探索功能型党组织发挥“实体化”作用的方法途径,开展“分支机构党的组织和党建工作”课题研究,形成了高质量成果。【推动党建强会特色活动深入开展】以康复服务行活动为平台,以分支机构党支部为单元,以党员专家为主体,深入西藏、内蒙、甘肃、宁夏等20余个省市区,开展义诊、帮扶、带教等八个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为数千名群众和基层医务人员、数百家医疗机构送去了温暖。
四、业务工作
(一)组织学术交流
【举办2020第四届中国康复医学会综合学术年会】11月27至29日,学会在京举办了“2020第四届中国康复医学会综合学术年会暨国际康复设备展览会”。大会以“智慧引领,科技赋能,创享康复未来”为主题,设综合国际康复主论坛、医养结合高峰论坛及46个分论坛,同期举办国际康复设备博览会,近万名康复医学科技工作者和相关行业同仁现场参加了会议。
【组织“一带一路”系列高峰论坛】先后举办了“第三届‘一带一路’西部康复医学高峰论坛”“第三届‘一带一路’中部康复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国际康复设备博览会”“第三届海峡康复产业高峰论坛暨‘一带一路’东部康复医学论坛”“第二届‘一带一路’东北亚国际康复论坛暨首届东北地区四省(区)康复协作会议”,促进了沿线国家和有关区域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
【广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按照中国康复医学会2020年度学术会议计划,学会所属各分支机构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全年共举办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56次,线上线下参会总人数45万余人次,其中境外学者80余人次,交流论文、报告2168篇,为康复医学学术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助力。
(二)开展科普活动
【全方位释放科普效能】在全国各地开展科普宣传活动106次,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册,线上线下普惠群众数百万人。中国康复医学会微信公众号、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科普微信公众号累计推送科普微文497篇,新增关注量18371次,阅读量804921次,转发57427次。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志愿者总队共发布科技志愿服务活动52项,品牌项目2项,累计志愿时长658小时。
【推进科普示范基地和共建基地建设】启动“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遴选建立了30个科普示范基地,强化创新、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康复科普体系健全完善。授予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和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上海新华医院“科普中国共建基地”,促进科普实体化建设。
【组织大型科普活动】5月30日,在上海举办了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设主会场1个、分会场14个,在线观看人数达132.6万。9月19日,在上海举办了“2020全国科普日康复联合行动暨第二届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年会”,设主会场1个、分会场21个,在线观看人数突破百万。
【开展科普品牌活动】新创建“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列车”活动,组织专家志愿服务队赴贵州遵义市、云南开远市、陕西延安市、广西崇左市、广西柳州市等多地开展智惠行动,为提升民众康复素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三)促进行业发展
【加强专家智库建设】以“中国康复医疗资源调查”“康复治疗师队伍建设政策研究”等政府委托重要任务,以及《康复医学指南》系列丛书编纂等重要工作为牵引,建立由学会各分支机构、地方康复医学会专家学者组成的协同工作网络,不断强化学会的专业支撑力,辅助政府科学决策,促进行业建设发展。“‘健康中国’背景下开展全国康复医疗资源调查的路径及方法研究”被评为中国科协九大代表优秀调研课题成果。
【推进建标定规工作】制定了《中国康复医学会团体标准制定常规工作程序(试行)》,发布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康复组合(ICF-RS)评定标准(试行)》,通过了《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标准》,编著了《血液透析中心康复体系建设的专家共识》《慢性肾脏病的功能评估和康复服务规范》《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技术应用专家共识》,促进了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助力创新驱动发展】与10余家康复医疗及相关领域创新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聚力打造康复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举办“国际康复设备博览会”“2020中国康复机器人论坛”“首届康复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活动和赛事,促进康复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统筹加强科技评价与科技奖励工作,成立科技管理与评估委员会,制定《科技评估与咨询管理暂行办法》,严密组织学会科学技术奖评选,强化导向和激励作用。
【推进为老服务转型】积极投身老龄事业,前瞻谋划布局学会康养产业研究中心、康复诊疗中心等为老服务机构建设。11月29日,举办“中国医养结合高峰论坛”,组织交流研讨医养结合有关政策、前沿理论与先进实践,分享新时代医养结合工作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研究提出老龄化问题的中国医养结合解决方案,论坛期间举办了学会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授牌仪式。
(四)密切对外交流
【促进海峡两岸交流】10月17-18日,在深圳举办了“海峡两岸暨港澳《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ICF)》交流会议”,聚焦当前ICF在我国医学界尤其是康复医学领域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研讨。全国各地的各类医疗机构和企业代表300余人参加了现场会议、6700余人次在线观看了直播。
【推荐国际组织任职】3月份,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福建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立典教授连任国际物理与康复医学学会(ISPRM)执行委员会中亚和东亚委员,任期从2020年至2022年。11月份,陈立典教授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推动成立跨国联盟】11月11日,在福州举办“中澳康复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中澳康复论坛”,联盟包括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墨尔本大学健康学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等8家医疗机构。
【推进国际认证工作】密切与世界作业治疗师联盟(WFOT)的联系合作,授权开展我国高校作业治疗教育项目课程认证的审核工作,组织对南京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四川大学进行了书面资料审核和实地现场评审,形成审核意见并提交WFOT。
(五)培养托举人才
【评审建设培训基地】健全工作机制,细化标准条件,搭建线上平台,铺开评审工作,带动相关医疗机构对照学会标准要求加强内涵建设,学会继续教育基地和专科、专项培训基地达到160家,遍布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搭设优质培训平台】根据学会年度培训计划,组织了55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会级培训项目,累计培训康复医疗从业人员1.55万人次。联合国外有关优质医疗培训机构,举办“Casley-Smith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培训班”“培声儿童语言障碍临床专业资格培训班”“精神运动康复学在儿科领域的应用培训班”,推动了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
【表彰举荐优秀科技工作者】授予戴尅戎、林淑琼、杨伯品、吴毅文、林 庆、黄叔怀、黄如训、赖在文、陶天遵、郭学鹏、严隽陶、刘长荣、刘尚礼、陈秀洁、刘世文、王恩海、聂采现林等17位康复医学科技工作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终身成就奖”,树立了行业典范。面向广大一线康复医疗工作者特别是青年骨干,组织“年度优秀奖”评奖工作,共有235名“优秀三师”和“优秀青年三师”脱颖而出、获得表彰。
五、会员工作
【大力发展会员】制定《会员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学会成就和优惠政策,大力推动分支机构发挥作用,召开“集中发展学生会员视频会议”并在12所院校开展试点,学会个人会员、单位会员队伍持续快速壮大,学会正式注册个人会员39562人,同比增长120%,单位会员325家,同比增长130%。
【加强会员服务】制定“双十五条”会员服务承诺,深入开展践诺行动。加强学会官网“会员之家”栏目建设,提升平台服务功能。大力宣传展示学会优秀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风采,加大在评先评优等方面的倾斜力度,增强会员获得感。
【规范会员管理】全面开展会员清理整治工作,集中纠治会员欠费、会员信息不准确等问题,共清理会员2000余人,有力维护了会员制度的严肃性。研发新版会员管理系统,提高了会员管理信息化水平。
六、疫情防控
【强化专业支撑】连续组织编写和下发了新冠肺炎期间《呼吸康复指导意见》等8部等指导性文件,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组织专家参与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复方案(试行)》编写工作,为规范康复诊疗工作提供了专业遵循。
【开展应急科普】向今日科协等平台投稿378篇,向科普中国共建基地推荐110篇,向中国科协“疫情联防联控,科协在行动”专栏供稿706篇,投稿量在全国学会中排名第二。在学会新媒体平台发布科普信息550条,突破了10万+浏览量。推荐学会专家做客新浪直播间“科学大家谈”节目,75万人在线观看。
【组织聚爱支前】在全国学会中率先组织捐款捐物活动,为武汉雷神山医院募集200万元、为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募集30万元。携手业内会员单位筹措急需医疗设备器材和防护物资,共向20余家定点医院捐赠了771台设备、1.64万件器材,总价值1958.6万元。
【推动学术抗疫】主动与联合国社区关怀理事会、国际物理与康复医学学会等多个国际、地区社团组织机构进行沟通交流,介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宣传中国抗击疫情做法,助力营造良好疫情防控国际环境。在学会主办各科技期刊开设“疫情防控”专栏,免费为一线医务工作者提供疫情相关学术文献。
七、期刊出版
学会主办专业学术期刊共10种,其中学会为第一主办单位的期刊8本:《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现代药物应用》《中国实用医药》《中国伤残医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学会为第二主办单位的期刊2本:《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杂志》。根据2020年6月发布的JCR影响因子年报,《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2019年期刊影响因子为3.171(较去年上升28.3%),在神经科学领域期刊位居第121名(占全球前45%),首次进入Q2区,在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位居第117名(总195种)。根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0年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在基础医学领域,影响力指数为1112.370,在66种期刊排名第一。《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在临床医学综合领域,影响力指数为609.770,在123种期刊中排名第三。
八、财务报告
2020年,学会收入总额4891.33万元,其中会费收入489.17万元。支出总额4583.10万元。
九、社会组织年检评估
2020年,国家民政部年检评审结果为“合格”。
十、办公地址及联系方式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北辰汇欣大厦A座307室,邮政编码:100101,电话:64210670转600(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