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中国康复医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于1983年4月经卫生部批准成立。学会是由全国康复医学科技工作者自愿结成,并在民政部依法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受中国科协领导。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康复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发展康复医学事业和康复医学科学技术的重要社会力量,担负着促进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促进康复医学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康复医学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等重要使命任务。学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群团发展道路,坚持党建强会、学术立会、开放兴会、依章治会,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2020年被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先后获得“全国学会十佳党组织”“中国科协优秀抗疫学会”等荣誉。学会广泛联系服务康复及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现有个人会员6.8万人,单位会员415家。学会下设分支机构89个,办事机构设有9个业务部门。
2021年,学会加大创新步伐,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治理水平,拓展“四服务”空间,推动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十四五”开局起好步、开好头的目标,被评为“中国科协党建工作先进学会”“中国科协特色创新学会”。一年来,学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和康复科技工作者弘扬爱国之情,砥砺报国之志,积极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为健康中国建设、康复事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二、组织架构
学会负责人(第六届) 9人
秘书处职能部门 9个
分支机构 89个
三、党建工作
(一)强化创新理论武装。制定并严格落实《中国康复医学会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实施细则》,推进理论学习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高质量编制《中国康复医学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统筹推进学会和分支机构两个层面的教育工作,抓实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有关经验做法先后被民政部“中国社会组织动态”政务号、《中国科协党史学习教育简报》摘转。学会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3项活动被中国科协列为“百件实事下基层”实践活动项目。
学会党委书记兼常务副会长牛恩喜在中国科协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二)扎实组织建党百年宣传教育。开展“庆祝建党百年,百项康复服务下基层”活动,组织专家志愿服务队深入新疆、西藏、内蒙等地,为数千名群众送去义诊、健康指导等康复服务,传递党的温暖与关怀。举办“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暨康复服务“走进井冈山”活动,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基层群众的赞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组织学会第六次“终身成就奖”评选,授予14位的老专家“终身成就奖”;组织“最美康复科技工作者”评选,树立20名先进典型并进行广泛宣传,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引导广大康复科技工作者接力精神火炬,与党同心同向,爱国为民、矢志康复。
学会党委委员、分支机构党支部书记和办事机构工作人员赴井冈山开展党建活动
(三)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学会党委压实主体责任,完善工作规则,研究建立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制定学会党委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细则、关于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意见,组织分支机构党支部、主办期刊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围绕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等问题开展深层次研究,探索打造“党建+科普”“党建+科技志愿服务”等新模式,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学会高质量发展。
学会主办期刊向学会党委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
四、业务工作
(一)组织学术交流
▶ 培育精品学术会议。学会强化学术立会理念,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持续实施品牌工程,大力建设学术高地,第五届综合学术年会暨国际康复设备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医养结合西湖论坛、“一带一路”系列论坛等12个学术会议,被中国科协收入《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1)》,成为首批入选指南、授权使用TAC专用标识的学术会议。
▶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会充分发挥分支机构的作用和优势,引导和推动各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以学会统一下达的年度计划为依据,以康复及相关领域热点前沿问题为引领,以学术年会为主体,举办了近百场高质量的学术会议,构建了服务多元、梯次多级、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力促进了学术繁荣和学科发展。
第九届华西康复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国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高峰论坛
学会创伤康复专委会、远程康复专委会、颅脑创伤康复专委会联合学术年会
第三届全国吞咽障碍康复病例大赛总决赛
第四届全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技能大赛暨全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建设发展论坛
▶ 推进期刊队伍建设。学会充分履行科技期刊主办责任,制定《中国康复医学会主办期刊管理暂行办法》,严格规范管理,积极参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助推期刊创新发展。《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影响因子达5.135,进入神经科学和细胞生物学Q2区。《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分别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自然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核心A级期刊,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 持续迈开对外交流步伐。学会举办“一带一路”系列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亚康复医学高峰论坛,海峡两岸暨港澳智慧康复医疗创新学术交流会,搭建康复医学及相关领域学术交流与沟通合作平台,促进智力聚合、价值认同和成果流通。
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召开2021年海峡两岸暨港澳智慧康复医疗创新学术交流会
(二)开展科普服务
▶ 健全科普体系。学会强化科普工作委员会的骨干作用,推动各专业委员会落实科普工作联络制度,增加25个单位为学会科普示范基地,进一步营造了系统化建设、社会化协同、信息化传播的科普生态,为放大科普工作影响、提高科普工作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体系支撑。
▶ 创响活动品牌。学会有声有色开展2021“全国科普日”康复联合行动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年会、2021“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康复科普系列活动,普惠群众500余万人。持续推动“智惠行动—科普列车基层行”走向深入,在全国各地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与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了积极广泛影响。
2021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普大会
2021年全国科普日康复联合行动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年会
学会专家志愿服务队在广州珠光路小学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 创新服务方式。学会紧贴人民群众需要,组织创作科普微文、科普海报、科普视频,制作高质量的原创科普作品。2021年,共发送科普微文、科普海报等科普作品226篇,科普相关活动报道123篇,新增关注量2.8万人次,阅读量50余万人次,分享3.3万次。
学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康复科普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广泛发布科普作品
(三)助力科技创新
▶ 深化会地合作。学会强化桥梁作用,扩大服务范围,先后与江西省吉安市科协、山东省菏泽市科协、河南省南阳市科协、福建省平潭示范区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摸清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专家、专业和技术优势,为地方在决策咨询、学术交流和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地方康复医学事业发展。
学会与有关地市科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开展科学研究。学会组织专家研究提出“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产业技术问题”,获得中国科协授予的征集工作“优秀组织奖”。制订《2021-2023年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发展项目立项方案》,发挥宏观引领作用,促进康复医学科技进步和学术创新发展。
▶ 推动创新争先。学会严密组织学会年度科学技术奖评审,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优化组织实施流程,升级专家评审系统,提高工作质量效率,强化导向作用,激励自主创新,共有57个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13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25项。
2021年度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会议
(四)培育托举人才
▶ 建设培训基地。学会快速稳步推进培训基地评审建设工作,培训基地增加至15类、300家,覆盖全国30个省区市,有力促进了康复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和相关机构内涵建设,为广大在职人员提高岗位能力提供了优质培训平台。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科培训基地评审答辩会议
▶ 搭建学习平台。2021年学会共批准实施116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组织98个学会级康复医学专业培训班。呼吸康复专委会组织的呼吸康复适宜技术培训班、康复护理专委会的第二期儿童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班等紧贴需要、特色鲜明,广受学员好评。
全国作业治疗技术规范化培训班
▶ 主动接轨国际。学会推进作业治疗教育项目WFOT认证,指导南京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顺利通过了复审认证,促进了国内高校作业治疗教育与国际接轨。在华东增设Casley-Smith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杭州)培训学校并举办了培训班。
Casley-Smith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杭州)培训学校第一期培训班
(五)促进行业发展
▶ 推进指南编著。学会3批次的《康复医学指南》系列丛书编著工作压茬有序推进,已出版发行的《康复治疗指南》《重症康复指南》《疼痛康复指南》《听力康复指南》等12部《康复医学指南》深受广大从业人员欢迎。
▶ 组织标准研制。学会致力规范行业发展,积极推动标准研制工作,组织了首批团体标准立项申报和专家评审,批准实施“脊柱损伤康复团体标准”“先天性肌性斜颈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团体标准”等17个计划项目,形成了一批高质量成果。
学会举办多期团体标准编制培训班
(六)服务人民群众
学会以康复服务行党建特色活动为平台,组织专家志愿服务队深入革命老区、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开展了150余场次康复医疗服务、康复科普服务、康复培训服务等公益服务活动,万名群众和百家基层医疗机构受益。承接民政部“青海、新疆、广西困难家庭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为4400名儿童提供了疾病筛查和诊疗服务。
学会专家志愿服务队在贵州六盘水开展康复服务行活动
学会专家志愿服务队在河南固始县开展康复服务行活动
学会承接民政部“青海、新疆、广西困难家庭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
五、会员工作
学会高度重视会员工作,建立专科会员和荣誉会员制度,发展专科会员9000余人,两批次授予34人荣誉会员,丰富了会员体系,优化了会员结构。加强会员发展,提高服务质量,编印《康复快讯》会员专刊,个人会员由2020年底的3万人增加至6.8万人,单位会员由300个增加到415个,受到了中国科协重点表扬。修订完善会员管理办法,着力纠治存在问题,进一步提升了会员管理规范化水平。
六、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进融媒体官网建设,为广大康复科技工作者营造以服务为导向、以优质资源为内容的网上家园。持续打造高质量、专业化的微信、微博等微平台,不断提高网上服务能力。学会在中国科协发布的2021年度网路平台宣传评价排行榜中名列全国学会排行榜第8名。
七、财务报告
2021年,学会收入总额6724.61万元,其中会费收入683.22万元,支出总额6070.41万元。会费支出主要用于学会会员注册管理系统的迭代升级、新媒体平台的建设运营、《康复快讯》会员专刊的编辑发放等会员服务的成本性支出。
八、社会组织年检评估
学会年检评审结果为“合格”。
九、办公地址及联系方式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北辰汇欣大厦A座307室,邮政编码:100101,电话:64210670转600(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