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到来之际,3月2日上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深圳妇儿医院(龙岗)/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在医院医技楼四楼开展“学雷锋居民健康义诊活动,为特殊儿童康复辅具适配指导志愿服务”,此次活动在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由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吕智海主任医师牵头,深圳市龙岗区医学会儿童康复与发育医学分会、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深圳妇儿医院(龙岗)/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党支部、儿童康复科共同承办,活动现场共接待咨询家长近30名,现场为近10名儿童进行康复辅具制模和适配指导,活动现场达得了预定的效果。
康复辅具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语言治疗(ST)一起构成康复医学的四大支柱,在儿童康复医学中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儿童康复辅具根据功能分为运动功能辅具、日常生活辅具、认知与沟通辅具、感觉统合辅具等。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框架下,康复辅具的分类主要基于其对儿童功能、活动和参与的支持作用,并结合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估。ICF-CY框架下儿童康复辅具的主要分类:1.身体功能与结构相关辅具;2. 活动与参与相关辅具;3. 环境因素相关辅具、4. 特殊需求辅具等。 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康复辅具可以起到改善、提高、代偿功能的作用,提高特殊儿童活动和参与的能力,帮助他(她)们融合、回归社会。康复辅具到底是什么?功能障碍者的轮椅、拐杖是大家熟悉的康复辅具,眼镜对于患有近视眼的人群来说,是一种提高视觉能力的康复辅具。一些身心健康的儿童,在某种特殊疾病状态下,或功能障碍的情况下,同样需要康复辅具的帮助。严重或进展比较快的青少年脊柱侧弯儿童,需要佩戴矫正脊柱侧弯的脊柱矫形器。学龄前期、婴幼儿期出现的内八字步态(胫骨扭转)、扁平足、踇趾外翻的儿童,需要佩戴矫正胫骨扭转、足弓塌陷的矫正鞋垫。在成人年中,估计有5%-10%的人群,终生佩戴相应的鞋垫,来摆脱扁平足、足底筋膜炎等“顽疾”的困扰。 在志愿服务的现场,对矫形鞋垫的咨询相对较多。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儿童相对运动活动能力的减退,肌张力低下步态、膝过伸步态、内八字步态、扁平足都呈现高发态势。异常站立、行走姿势已经改变了儿童的下肢力线,纠正异常对线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成为康复治疗的重点。在整个下肢的运动链中,纠正异常对线,最重要的就是纠正和固定踝足部的位置,穿相应的矫正鞋垫就成为各种治疗方案的首选,康复医学称之为生物力学疗法。同时,进行运动能力和姿势控制训练,尤其是肌力和耐力的训练至关重要。小年龄组儿童(2-3岁)可选择有目的的上/下楼梯活动、轮滑等运动,大年龄组儿童(4-6岁)可选择跑步、跳绳、游泳、球类运动为主,建议每周运动3-7次,每次30分钟以上,强度在中等强度以上(心率>100次/分钟)。必要时也可以到儿童康复科进行专业的康复治疗训练。 儿童康复辅具要求根据个体化需求,根据儿童的年龄、功能、需求进行适配,强调康复辅具对活动和参与能力的改善,并根据功能变化和需求进行改造,让儿童康复辅具能够更好的配合生长发育需求,以及功能改善、提高、代偿的需求。 来稿:李威、佟诗瑶、吕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