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公益 >> 科普创新作品展播 >> 第一届康复科普创新作品

    第一届康复科普创新作品图文评选优秀作品-莫负青春韶华,当心游戏成瘾!

    发布时间:2024-02-26 14:07

    莫负青春韶华,当心游戏成瘾!
    说起电子游戏,几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游戏快乐时光。近年来最风靡的莫过于吃鸡游戏
    了,一时间全国人民都迷上了吃鸡,大吉大利晚上吃鸡成为了一句流行语。众多的儿童青年,沉浸
    在游戏里,上学放学,上班下班,公交地铁,有事没事来上一盘,真过瘾呀。
     
    但是,你知道吗,按照最新的医学标准,过度沉迷游戏,被认为是患病了!
    2019
    5
    25
    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正式将“游戏成瘾(
    Gaming
    Disorder
     
    )”列为一
     
    种疾病。游戏成瘾指进行一种持续或复发性的在线或离线、数字或视频游戏行为,体现在:对游戏
    失去控制力,比如对玩游戏的频率、强度、持续与终止时间、情境等缺乏自控力
    ;
     
    游戏高度优先于其
     
    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尽管出现很多负面效果依然沉浸游戏。该行为已经导致个人、家庭、社
    会、
    教育
    、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受到严重损害并明显持续了
    12
    个月以上。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
    ,我经常打游戏,会游戏成瘾吗
    ?
    研究表明,只有一小部分人受游戏成瘾影响,患病率平均约
    5%
    ,以男性、儿童青少年为主。
    经常玩游戏的人需要严格控制游戏时间,经常发生玩游戏误事时,就要控制。行为模式要足够严
    重,才会诊断游戏成瘾。所以,偶尔玩玩游戏解乏解闷,时间受控,可不必担心。
    游戏成瘾是病,那玩游戏一点益处都没有吗
    ?
    适当的数码游戏可以开发智力,数码游戏促进大脑区域活跃和兴奋,促进智力开发,延缓大脑
    衰退。有研究表明,每周两小时左右的解谜游戏,有助于减缓由自然衰老引起的智力衰退。
    适当的数码游戏可以增强手眼协作,培养专注力,增强观察力,促进运动发育。游戏中很多任
    务的完成,需要集中注意力,提高动手和反应能力,手眼协作提升,有助于少年儿童的精细运动发
    育。
    适当的数码游戏可以疏解压力和不良情绪,缓解疼痛和痛苦。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游戏的方式
    进行发泄和减压。游戏时获得一定成就和其他游戏者的尊敬,可以建立一定自尊和自信。另外可以
    分散了不良事件的影响和注意力,可以转移部分疼痛,游戏的愉悦感也有利于内啡肽分泌,有助于
    镇定止痛,调整不良情绪。
    如何预防和远离游戏障碍?
    游戏是正常行为,游戏障碍是一种成瘾性疾病,游戏行为不能失控。
    远离游戏,从娃娃抓起。从小就要减少电子屏幕的使用和诱惑:建议
    1
    岁以内的孩子尽量不要
    使用和观看任何电子屏幕,
    6
    岁以下儿童每天最多只观看一小时高质量节目。这一方面,父母要起到
    榜样和带头作用,避免沉溺于网络和电子游戏,避免日常生活中有事没事拿着手机玩游戏上网等,
    用健康的爱好给懵懂的孩子认知这个世界。
    培育良好的亲子关系,很多网瘾孩子最初沉迷于网络游戏,都和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和亲子关
    系有关。在游戏里他们远离父母不和家庭争吵暴力,他们受人尊敬并获得尊重,他们的声音被人听
    取,找到了现实里缺失信心和成就感。父母给予儿童更多关爱,避免出现留守儿童现象,提供良好
    的成长环境。
    培养丰富的爱好和活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儿童对各种领域和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年少
    应该培养各种积极进取的爱好,如音乐类、舞蹈类、运动类、棋类、摄影、阅读写作等,积极的活
    动让青少年在参与中充满获得感和乐趣,增强自控,降低了游戏的吸引性。
    进行定时定量的科学体育活动习惯,每天和每周进行体育活动,不仅促进生长发育,更能促进
    心理健康。体育运动磨练意志,催人积极拼搏进取,努力坚持取得胜利,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
     
    强大的精神能够孕育和驱动健康的体魄。运动激素分泌,让人精神振奋愉悦,帮助远离精神萎靡。
     
    目前国内外尚无权威治疗方案,结合心理干预、药物等进行综合治疗改善游戏成瘾症状,帮助
     
    回归家庭和社会。作为慢性复发疾病,恢复过程需要家庭成员积极参与配合,参与和监督生活计
     
    划,最终形成并保持健康生活习惯。

    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一届康复科普创新作品图文评选优秀作品

    作者:赵国云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