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学术 >> 学术动态

    重磅!10位学术大咖齐聚,解读康复前沿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3-11-14 16:29

    11月11日,2023中国康复医学会综合学术年会主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会议聚焦新时代康复医学科技发展前沿,邀请苏国辉院士、樊代明院士,国内外康复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共同关注热点问题,分析把握宏观变化,实时洞察微观脉络,探究康复发展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全面推动康复学科高质量发展。


    精彩回顾


    专题报告一:人体自然力与康复



    樊代明院士以《人体自然力与康复》为题作专题报告,在报告中阐述了两个关键词:整合和人体的自然力。他指出碎片化的知识会阻碍医学的进步,只有通过整合才能解决医学发展的困境。而单纯靠医学手术刀和药物只能解决生命不夭折,只有抓好了康复才能保证长寿。他结合生动的事例总结了人体的7大自然力,即自主生成力、自相耦合力、自发修复力、自由代谢力、自控平衡力、自我保护力、精神协调力,让我们看到了人体防御在健康维护中的作用。他在最后指出康复学整合才是力量,7大自然力是康复学必须要注意的。


    专题报告二:运动与精神健康



    苏国辉院士以《运动与精神健康》为题作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缺少运动会导致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神经退行性病变等多种慢性疾病,而运动是一种“万能药物”,可以降低精神疾病风险。他在报告中重点分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运动激活mTOR通路促进突触可塑性,改善皮层相关认知;二是运动调控RNA甲基化影响皮层神经活动性,缓解焦虑情绪。报告指出,有氧运动可以通过改善突触传导有效缓解情感障碍,RNA m6A在运动抗焦虑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运动还可以通过增强mPFC的突触基因转录本m6A水平,增强神经网络活动,发挥抗焦虑作用。更为关键的是,肝脏中甲基化供体(SAM)的生物合成受到运动影响,并能调控脑内m6A水平,从而缓解环境压力应激。这一全新的肝-脑轴提供了运动中脑网络适应性改变的新模式,也为焦虑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专题报告三:数字健康画像与大康复产业



    励建安教授以《数字健康画像与大康复产业》为题作专题报告。在报告中他详细介绍了数字化健康画像DHP解决方案,明确了数字化健康画像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数字健康画像是我们引领世界潮流的契机。在报告中励建安教授重点介绍了基于HIoT的数字健康画像系统,对活力计、人体物联网网关等多项关键技术、功能特点进行剖析,着重对医院、医保、养老、青少年儿童、特种职业,及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等数字化健康画像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在报告的最后励建安教授还指出数字化健康画像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当前其在工程技术、医疗实践、卫生经济学和政策等方面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但是产业前景广阔,数字健康画像可望成为新型医疗发展的突破口。


    专题报告四:神经康复理念与技术之创新发展



    林克忠教授以《神经康复理念与技术之创新发展》为题作专题报告。在报告中他以卒中治疗为例阐述了神经康复的发展趋势,指出康复科技的精准化应用是神经康复未来的发展趋势。他从多样化的康复机器人、改良式镜像治疗、增强现实等运动游戏、应用康复科技的复合式疗法等角度详细介绍了神经康复科技的新发展,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在报告的最后林克忠教授分享了他的5项发展愿景:第一发展个性化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科技方案来提升神经康复的效果;第二通过应用游戏来提高个案参与的动机,开创有效的复合疗法;第三利用远程康复来居家练习,加速反馈的传递;第四强化康复数据库的建立、分析与应用,其中包括机器学习与 AI 人工智能的应用,以此来拓展智能康复的发展;第五借由循证康复的积极发展来建立有效的方案,并且寻求干预方案成本的降低。


    专题报告五:公立医院高质量康复行动指南



    何成奇教授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康复行动指南》为题作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卫生事业发展已经发生战略转变,主要表现在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运营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何成奇教授立足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在报告中重点阐述了高质量康复战略目标即“一流基础配置、一流康复技术、一流康复教育、一流康复科研、一流康复管理、一流康复创新”。其中一流基础配置是高质量康复的基础,一流技术是高质量康复的前提,一流康复教育是高质量康复的人力资源,一流康复科研是高质量康复的第一生产力,一流康复管理是高质量康复的组织保障,一流康复创新能力是高质量康复的动力。他指出只有做到这6项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康复。


    专题报告六:脑卒中的介入与康复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刘建民教授以《脑卒中的介入与康复治疗的现状及展望》为题作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脑卒中是成人首位致死致残原因,是全民健康的重大威胁,通过神经介入可以使脑卒中获得有效的治疗。在报告中刘建民教授详细介绍了“颅内血管重建”的创新与发展,回顾了AIS-LVO血管内治疗的历史与进展,向我们展示了我国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技术发展,工具进步等方面的国际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成果。同时他还指出,在整个卒中中心建设链条中康复作为最基本的要求,推动了临床相关科研的进步,促进了介入治疗的发展,虽然涌现出了一系列康复创新技术,但应用推广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目前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水平还比较低,发展还不均衡。对于国家推出的“减少百万残疾工程”项目,刘教授从强化顶层设计,学科融合,康复在卒中防治中超早期、全过程融入的重要作用,建立单病种质控体系,加强一专多能交叉人才培养,打造卒中介入康复治疗一体化平台等,提倡以新技术和新证据引领专科发展,促进神经康复水平的提高。


    专题报告七:OVCF加速康复策略与思考



    杨惠林教授以《OVCF加速康复策略与思考》为题作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2021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大于2亿,占全国人口的14.2%,老龄化形势严峻,脊柱外科面临着新挑战。椎体压缩骨折是老年人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典型代表,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高未诊漏诊率、高死亡率、低重视程度等特点。因此,需要提升对OVCF的认识及重视。杨惠林教授在报告中结合病例阐述了疼痛责任椎和骨不愈合理论,详细介绍了OVCF微创治疗体系,并从局部到整体详细讲解了骨质疏松的综合防治。他指出骨质疏松骨折是可防可控的,要从基层做起,重心下沉,关口前移,抓住骨骼健康主动权,把牢骨质疏松症基层防治健康关。


    专题报告八:大数据引领脑卒中康复发展



    史蒂文·福斯教授以《大数据引领脑卒中康复发展》为题作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系统介绍了澳大利亚脑卒中康复全程管理,包括住院、门诊、居家等。他指出,在澳大利亚,脑卒中发病率存在区域差距,边缘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均衡,脑卒中康复资源分配不均,脑卒中康复因地点而异,一些有提前出院计划的患者需要更多的康复资源。大数据引领下的远程康复可以为这些有康复需求的患者提供便利,弥补康复资源短缺及分布不均问题,同时可以缓解医院床位压力。史蒂文·福斯教授在报告中肯定了大数据对卫生经济学研究以及政府的决策层面的积极作用,对我们开展大数据康复方面的研究、康复管理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专题报告九:俄罗斯脑卒中患者康复组织与实施



    阿纳托利·费多罗维奇教授以《俄罗斯脑卒中患者康复组织与实施》为题作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分享了俄罗斯脑卒中康复的现状、需求和发展。他指出康复治疗是社会需求,俄罗斯每年有60多万中风患者,其中的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医疗康复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复受影响的器官或身体系统失去的功能,预防和减少可能的残疾,提高生活质量,更好的融入社会。阿纳托利·费多罗维奇教授从康复的法律依据、医疗康复组织流程、康复救助系统、区域血管中心、医疗康复原则,康复阶段、多学科康复团队、医疗康复服务支付等方面重点介绍了俄罗斯中风患者医疗康复的组织实施过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专题报告十:BCI智能康复的现状与应用前景



    许光旭教授以《BCI智能康复的现状与应用前景》为题作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带大家一起回顾了BCI的研究背景及发展史,阐释了基于EEG的BCI系统的神经机制,并对基于EEG的双向闭环互适应智能BCI系统的三个分类分别进行详细介绍。本次报告充分展示了EEG-BCI系统在脑卒中康复、脊髓损伤康复以及其他疾病康复中的应用成果,并对BCI系统在实际应用开发中所面临的信息传输速率、用户培训、移动BCI开发等方面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报告的最后许光旭教授指出BCI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一定是创建一个具有可靠参数设置的大样本脑机接口临床数据库,并且有效建立类脑智能模型,使得人工智能与生物智能实现有效的结合,真正实现脑机智能、人机共融一体化发展。

    本次论坛紧扣时代所需,深耕学科专业领域,创新突破学科难题,为观众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学术盛宴。论坛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思想碰撞激烈,有力促进康复医学领域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康复事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