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中国康复医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于1983年4月经卫生部批准成立。学会是由全国康复医学科技工作者自愿结成,并在民政部依法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受中国科协领导。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康复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发展康复医学事业和康复医学科学技术的重要社会力量,担负着促进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促进康复医学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康复医学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等重要使命任务。学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群团发展道路,坚持党建强会、学术立会、开放兴会、依章治会,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2020年被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先后获得“全国学会十佳党组织”“中国科协优秀抗疫学会”等荣誉。学会下设分支机构101个,办事机构设有9个业务部门。
2023年,在中国科协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争创中国特色一流学会为目标,抓党建促发展,抓改革增活力,抓重点创品牌,抓内涵强质效,坚定履行使命,积极主动作为,学会组织凝聚力、学术引领力、社会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和进步,为康复医学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二、组织架构
学会领导、监事会领导(第七届)
学会职务 | 姓名 |
会 长 | 陈立典 |
党委书记兼常务副会长 | 彭明强 |
监事长 | 牛恩喜 |
副会长 | 岳寿伟、黄晓琳(女)、燕铁斌、何成奇、唐强 席家宁、许光旭、窦祖林、冯珍(女)、杜青(女) 单春雷 、吴毅、宋为群(女) |
副监事长 | 戴爱国、贺西京 |
监 事 | 刘季春、吕泽平、张志强、杜金刚、郑洁皎、赵振彪 |
秘书长 | 李云波 |
秘书处职能部门 9个
部门 | 职能 |
学会办公室 | 主要负责学会会长办公会、秘书长办公会的组织筹备;工作建设发展规划计划的拟制,学会印章的保管,学会档案管理,办事机构行政、人事、固定资产等管理等工作。 |
党委办公室 | 主要负责学会党建、宣传等工作,指导驻会机构和分支机构党支部工作,承担监事会办公室工作。 |
组织部 | 主要负责分支机构成立、换届工作,分支机构建设、日常管理与考评等工作;会员发展、服务、管理;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会议召开组织协调及日常联络;《康复医学指南》系列丛书编著等工作。 |
学术部 | 主要负责学术、科研、智库以及学会主办期刊管理等,组织指导学术活动开展、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估、团体标准研制等工作。 |
科普部 | 主要负责年度科普工作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科普工作委员会等分支机构科普活动指导与监督;学会公众号、视频号科普栏目的审核与管理;学会科普品牌建设与管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评选、认定和管理;学会科技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学会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学会科普专家库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
培训部 | 主要负责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毕业后教育培训,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包括国家、学会两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和国家1类学分和证书核发;各类康复医学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和岗位胜任能力体系建设工作;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建设工作;组织作业治疗教育项目WFOT国际认证初评工作。 |
对外联络与社会服务部 | 主要负责引进符合学会宗旨的合作关系,发展单位会员,开展社会服务,承办综合学术年会(展会)的招商招展等工作。 |
财务部 | 主要负责学会年度预(决)算、经费结算报销和会计核算、会费收缴管理,驻会机构和分支机构经费保障等工作。 |
信息中心 | 主要负责组织各类应用系统的研发应用,运营管理学会官网、微信公众号及其他新媒体平台,指导分支机构信息化工作。 |
分支机构 101个
工作委员会 16个 | 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社区康复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标准工作委员会、循证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康复质量控制工作委员会、康复大数据工作委员会、健康伦理工作委员会 、科技管理与评估工作委员会、康养工作委员会、医康融合工作委员会、工伤康复工作委员会、社会康复工作委员会、运动系统疾病康复互联网工作委员会、多学科康复诊疗工作委员会、学生会员管理工作委员会。 |
专业委员会 85个 | 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骨与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运动康复专业委员会、脊柱专业委员会、电诊断专业委员会、康复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精神卫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听力康复专业委员会、烧伤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康复评定专业委员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疼痛康复专业委员会、吞咽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远程康复专业委员会、再生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物理治疗专业委员会、作业治疗专业委员会、手功能康复专业委员会、消化病康复专业委员会、眩晕康复专业委员会、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心脏介入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妇产康复专业委员会、高压氧康复专业委员会、康复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阿尔茨海默病与认知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业委员会、推拿技术与康复专业委员会、视觉康复专业委员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生殖健康专业委员会、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康复工程与产业促进专业委员会、肾脏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减重与代谢康复专业委员会、居家康复专业委员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外科快速康复专业委员会、言语康复专业委员会、颅脑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针灸技术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智能康复专业委员会、营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康复辅具应用专业委员会、医学影像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器官移植康复专业委员会、口腔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心肺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睡眠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糖尿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足踝康复专业委员会、骨伤康复专业委员会、肌骨康复专业委员会、意识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慢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中药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医学检验与康复专业委员会、肛肠疾病康复专业委员会、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脑机接口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光动力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儿童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药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运动健康与产业发展专业委员会、特殊环境作业损伤防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生物医学技术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医学冲击波技术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康复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 |
三、党建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学会成立学习领导小组,制订学习计划,认真组织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及有关决议,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科技工作者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监督检查落实情况。1月6日,学会党委书记彭明强同志以“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康复医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题给大家上党课。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学会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两个覆盖”要求,坚持“三重一大”等事项决策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依靠制度实现党的领导。按照分支机构党支部成立或换届管理规定,按照“两上两下”的步骤要求,2023年完成功能型党支部成立或换届42个,确保分支机构党组织覆盖率100%。
(三)坚持开展康复服务行党建强会品牌活动。5月25-27日,学会党委组织各分支机构党支部书记和部分专家及驻会机构全体人员共150余人赴延安开展了“学习二十大精神、寻根杨家岭”主题党日活动暨康复服务行活动,5月26日延安党校刘杰教授作了《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会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辅导报告。全体人员还参观革命旧址,重温延安革命精神,追寻先烈奋斗足迹,进一步加深对延安精神的感悟和理解,坚定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决心和动力。为当地群众开展义诊服务,与延安市甘泉县人民医院签署技术帮扶协议,向延安市宝塔区姚店中心卫生院捐赠价值51万元的康复医疗设备,为基层医疗机构250名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深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欢迎和感谢。各分支机构党支部结合专业特点,积极组织千余名专家深入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康复服务行活动80余批(次),服务群众1万余人,儿童康复专委会、社区康复专委会、物理治疗专委会、创伤康复专委会等分支机构开展康复服务行活动组织严密、成效显著、表现突出。
学会党委委员、分支机构党支部书记和办事机构工作人员赴延安开展党建活动
(四)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管控。学会党委与各分支机构都签订了意识形态责任书和廉洁承诺书,加强监督与管理,学会上下没有发生任何政治问题。大力弘扬先进典型精神,树立行业榜样典范,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康复事业的热情。
四、业务工作
(一)发挥智库引领作用
启动《中国康复医学年鉴》编纂工作,从2023年起,每年编写一部用于记录中国康复医学重要理论、临床实践、创新技术等年度重大进展和重要发展成果的年鉴。目前,《年鉴》2023卷顺利完成编纂并出版发行,共19章,约130余万字,是目前最全面最系统反映中国康复医学年度建设与发展的史料性工具书,填补了我国康复医学领域没有年鉴的空白。
《中国康复医学年鉴》发布仪式
(二)组织学术交流
不断完善学会综合学术年会—“一带一路”区域康复医学论坛—分支机构学术年会三级学术交流体系。
▶ 全力打造学术交流矩阵。学会成功组织“2023中国康复医学会综合学术年会暨国际康复医疗产业博览会”,开设1个国际康复主论坛和63个分论坛,邀请苏国辉、樊代明等院士和国内康复领域顶级专家,以及来自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知名学者,共计开展500余场学术讲座,线下参会人员上万名,线上听课人员数百万,均创历史新高,中华网、光明网、新浪网、今日头条等数十家媒体第一时间报道大会盛况,大会高端学术平台的引领辐射作用进一步彰显。
学会圆满组织“一带一路”东部、西部、粤港澳大湾区康复医学论坛等区域康复论坛,助力康复医学事业平衡发展。
学会各分支机构举办各类学术会议、论坛近百场,线下线上参会人数超千万人次,16项学术活动入选中国科协2023年度《重要学术会议指南》。
2023中国康复医学会综合学术年会暨国际康复医疗产业博览会
▶ 不断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学会组织国内康复人员参加第十七届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会ISPRM世界大会、加拿大2023年康复国际会议等国际会议,据不完全统计,100余名专家在国际会议进行报告交流,10余名专家在国际康复医学组织担任职务。
▶ 推进期刊队伍建设。学会大力推动一流期刊建设,《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年度影响因子为6.1,稳居神经科学Q1分区,步入前15%的期刊;《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再次入选“2022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连同《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和《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2023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多个指标位居生物医学工程学领域第1名。
(三)开展科普服务
▶ 扎实打牢科普工作基础。完善四级科普联动工作机制,评选组建138个科普教育基地,分布全国30个省区市,有效提高了康复科普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水平。加强经费保障支持,2023年学会预算安排科普工作专项经费117万元。
▶ 精心打造科普品牌活动。成功组织举办“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和“全国科普日”康复科普系列活动。学会各分支机构、科普教育基地以线上方式设立云科普讲堂,围绕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康复等内容,开展科普知识宣讲,年度累计浏览量超5000万人次。5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设立延安康复科普高峰论坛主会场和122场云科普讲堂,500余名康复专家线上云端亮相,在线观看量达2000万人次。9月“全国科普日”设立上海崇明主会场和86场云科普大讲堂,400余名专家线上科普宣讲,在线观看量达1500万人次。
2023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康复科普高峰论坛
2023年“全国科普日”康复科普大会现场
▶ 创新科普传播方式手段。推进科普工作信息化转型,入驻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平台,开设“对话康复”科普访谈栏目,在学会视频号、科普中国等多平台同步推送播放38期,观看量超 400万人次,推动了康复学术资源科普化,增强了科学传播效果。围绕“世界高血压日”“世界肾脏日”等纪念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先后中选中国科协学会科普能力提升项目、科技志愿服务品牌特色项目。编撰出版《0~100岁家庭康复百科》科普图书,组织第五届康复科普创新作品大赛,举办科普技能培训班,促进了优质科普产品供给产出,带动了学会科普提质增效。
▶ 广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加强康复科技志愿者总队建设,已入库2586人,开展志愿活动443次。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入开展“康复科普列车基层行”系列活动,在上海等百余个城市设立了科普列车站点,组织广大科技志愿者深入社区和基层开展152场服务活动,直接受益民众超8万人次。学会已连续6年被中国科协评为科普工作先进单位,2023年度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又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在中国科协每月开展的科普新媒体传播榜多次获得全国学会第一名。
(四)助力科技创新
▶ 深化会地合作。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开展康复学术交流,与黄石市政府联合举办慈湖康复医学论坛,与定州市政府联合举办康复辅具应用专委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与明州医疗集团联合举办明州康复医学论坛,促进了学术繁荣和学科发展。
(五)培育托举人才
▶ 培训基地建设。学会坚持人才为本理念,不断扩大康复培训职能和范围,构建符合康复人才成长规律的培训体系和平台,加速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为康复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扎实开展培训基地建设。2023年新建疼痛康复、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康复科研、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等专科培训基地和第二批吞咽障碍康复专科培训基地,培训基地数量达到429家,已覆盖全国30个省区市,组训施训能力持续增强。康复护理、心肺康复护理、儿童康复护理、吞咽障碍康复、呼吸康复、康复治疗、重症康复、儿童康复等专委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培训基地优势,积极开办各类专科培训班,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 继续医学教育培训。2023年学会共获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03项,下达学会级继教项目计划82项。新冠疫情结束后培训项目全部恢复线下授课,加强项目过程管理,注重提高培训质量,完善评估流程,开发学会培训证书查询系统,实现证书的在线真实性查询。
▶ 探索开展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试点。研究制定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和培训细则等相关文件,遴选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医疗机构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开展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其中23人获得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制定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和培训细则,遴选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3家医疗机构作为首批试点单位。
▶ 稳步推进WFOT国际认证工作。学会推进作业治疗教育项目(WFOT)国际认证工作,组织郑州大学等7家单位的作业治疗教育课程开展世界作业治疗师联盟国际认证。
(六)促进行业发展
▶ 推进指南编著。学会抓好第三批次《康复医学指南》系列丛书的编写,《呼吸疾病康复指南》《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肿瘤康复指南》等19部指南正式出版。
▶ 组织标准研制。学会组织对2022年度申报的团体标准项目开展立项评审,57项通过评审开展立项研究;对2020-2021年立项研制的22项团体标准项目进行结题验收评审,16项通过验收。
▶ 组织开展科研课题立项攻关。以国家康复医学发展和人民群众康复医疗需求为牵引,学会面向社会开展了年度科技发展项目申报立项工作,经推荐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2023年度立项开展科研课题141项。
▶ 创新开展科技成果评价。贯彻落实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和“四服务”工作要求,积极承接政府部门委托并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科技评价服务。依据《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评估与咨询管理暂行办法》,组织专家对多项科技成果进行第三方评价,有力推动了康复医学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技术研发、应用拓展等创新发展工作,为康复医学产学研融合发展贡献了学会力量。
五、会员工作
学会多措并举加强会员队伍建设。截至2023年底,学会个人会员数量突破10.6万人。会员发展较好的分支机构包括康复医学教育专委会、社区康复工作委员会、儿童康复专委会、康复治疗专委会、骨伤康复专委会。单位会员总数超过600家,较上年度增长9%,学会影响力持续增强。积极探索会员服务新举措、新模式,成功申报中国科协2023年度全国学会治理现代化示范专项《会员发展服务示范专项》。
六、信息化建设
积极参与“智慧科协2.0”平台建设,完善以会员库为基础的会员服务与管理平台建设,开发科学技术奖申报等系统,升级会员管理系统,建设分支机构委员库,为业务开展提供信息支撑保障。依托学会官网、微信、微博、视频号、抖音、今日头条、澎湃号等全媒体平台,提供网络宣传服务。全年各平台累计发布信息3400余篇,开展直播258场,微信公众号关注超13.6万,累计阅读量达158.4万人次。2023年中国科协发布的网络平台宣传评价季度排行榜中,在213个全国学会中始终居于前十位;学会网络平台运营经验作为典型案例入选《中国科协网络平台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七、组织建设
学会大力加强分支机构建设。根据康复医学事业发展需要,新组建脑机接口与康复等12个分支机构,分支机构总数达到101个。有序完成20个任期届满分支机构换届工作。从党建、学术、科普、人才培养、会员发展、公益服务等多方面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分支机构20个。
学会进一步规范学术活动管理。按照中国科协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以及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统一要求,严格落实《中国康复医学会学术活动管理办法》,向各分支机构发布《关于举办学术活动的指导意见》,针对学术活动中可能发生的违规问题,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施行会前审批、会中监督、会后评估的全流程管控,确保了各类学术活动规范有序开展。
学会强化财务规范化管理。修订完善《分支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建立《财务会计人员岗位职责》《财务监督与财务报告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10项财务内控制度。加强对各类学术、培训、科普等活动的预算管理和过程监督,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中国实用医药》等3本主办期刊的编辑部进行全面审计。推广应用全国学会财务服务信息系统。
八、财务报告
2023年,学会收入总额13045.83万元,其中会费收入751.20万元,支出总额12122.77万元。会费支出主要用于学会会员注册管理系统的迭代升级、新媒体平台的建设运营、《康复快讯》会员专刊的编辑发放、科普工作日活动等会员服务的成本性支出。
九、社会组织年检评估
学会年检评审结果为“基本合格”。
十、办公地址及联系方式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北辰汇欣大厦A座307室,邮政编码:100101,电话:64210670转600(总机)。
十一、大事记
5月22日-6月15日举办中国康复医学会2023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普活动,主题“弘扬延安精神,奋楫科普征程”,设立延安主场活动与122场科普云讲堂,来自全国501名专家围绕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康复等内容进行宣讲,组织74场线下科普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数达2096万人次。
5月26-27日,中国康复医学会党委在延安成功举办“学习二十大,寻根杨家岭”主题党日暨康复服务行——走进延安活动。活动由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省康复医学会承办,延安市科学技术协会协办,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支持。学会领导、各分支机构党支部负责人、驻会机构全体人员、部分专家和驻会机构党支部共建单位中国科协信息中心等150余人参加活动。
9月4日-9月23日举办中国康复医学会2023全国科普日联合行动,主题“康复赋能 科普惠民”,聚焦社会民生关注的健康与康复医学热点话题,设立上海主场活动与86场科普云讲堂,398位专家参与授课,组织线下科普活动80余场,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数达超2000万人次。
11月10日-12日,2023中国康复医学会综合学术年会暨国际康复医疗产业博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以“创新引领,智慧驱动,推动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设1个主论坛及63个分论坛,共计开展500余场学术讲座,线下参会人员上万名,线上听课人员数百万,均创历史新高。会议同期举办了第六届国际康复医疗产业博览会,展览面积1万多平米,开设标准展位约400个,吸引了数百家康复领域重点企业前来参展。
11月11日,首部《中国康复医学年鉴》发布仪式在2023中国康复医学会综合学术年会暨国际康复医疗产业博览会开幕之际隆重举行。旨在为康复医学科技工作者提供丰富、准确、科学的数据资料,为政府有关部门政策制定提供有力决策依据,为康复医学持续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