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北京顺利召开。大会以“融合创新,引领康复”为主题,聚焦学科前沿,推动跨领域交流合作,吸引了全国百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及500余位业界代表参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彭明强通过视频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充分肯定了骨与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在推动学科发展和模式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他指出,年会主题契合康复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展现了学科的时代担当,凝聚了业界推动骨与关节康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共识。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郭万首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专委会在组织建设、学术交流与康复服务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他表示,专委会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本届年会既是对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学术思想的深度碰撞,未来将持续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推动我国骨与关节康复事业迈向新台阶。
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徐林教授指出,本次会议以脊柱会场、关节会场为主体,并增设“骨科创新与发展青年论坛”,形成“三驾马车”并行的格局,系统探讨骨科手术与康复一体化、临床与康复协同、骨科康复科技创新等前沿议题,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全面转化。
开幕式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党支部书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穆晓红教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吴继功教授共同主持。
专题学术交流:多维探讨前沿
会议设脊柱康复、关节康复及骨科创新与发展青年论坛三大专题会场,系统展示最新临床技术、科研成果与康复实践模式,推动骨科学、康复医学、中医学、生物工程与智能科技等多领域深度融合。
脊柱会场
近30位脊柱外科专家围绕脊柱脊髓畸形、颈椎外科术式、融合与非融合技术、脊柱内镜应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等方向展开研讨。专题报告涵盖手术技术进展、疾病机制与中国专家共识,积极探索新理念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发展路径,为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关节会场
聚焦关节与运动医学、部分关节置换两大主题,深入探讨关节修复与重建技术及其康复策略。专家就微创入路、快速康复、术后疼痛管理以及机器人辅助、导航技术等创新应用进行系统分享,针对部分关节置换的技术难点与临床经验展开讨论,助力复杂病例的诊疗能力提升。
骨科创新与发展青年论坛
汇聚骨科、材料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二十余位杰出青年学者,围绕临床与基础研究融合、医疗康复一体化、新技术应用等议题展开交流。
徐林教授亲临论坛并致辞,强调青年学者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鼓励大家勇于展示、积极创新。穆晓红教授提出应强化科研协作,加快成果转化,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李晋玉教授指出创新需立足科研根基,勇于突破传统思维,期待论坛成为思想碰撞与成果孵化的重要平台。
论坛中,孙洋、邱东、王磊、魏戌、吕厚辰、范天奇、余可谊、于峥嵘、胡晓青、牛旭锋、张启栋、李宇晟、杨俊松、蔡思逸、孟阳、徐锡明、郎昭、安丙辰、尹鹏、张阳、韩耕愚等学者分别就重大慢病新药研发、硬组织修复材料、细胞外基质仿生、传统手法机制、真实世界研究、腰椎治疗策略、UBE技术、衰老细胞清除、组织工程支架、部分关节置换、自供电技术、微创与开放术式、颈胸椎畸形、影像学分型、上颈椎手术、无创筛查、术后康复、关节突疼痛、青少年峡部裂、椎旁肌退变等方向作了精彩报告,展现了多学科融合与临床转化的前沿动态。
李晋玉教授在论坛总结中表示,青年论坛为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是梯队建设与学术创新的重要举措,期待青年学者继续以创新为动力,携手推动骨与关节康复事业前行。
结语
在紧凑而充实的日程中,为期一天的学术交流圆满落幕。大会主席徐林教授代表组委会向与会专家、支持单位及会务团队致以诚挚感谢。他指出,本次年会规模空前、内容丰硕,在脊柱与关节传统板块之外,青年论坛成为亮点,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凝聚力与潜力。
展望未来,骨与关节康复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通过多学科深度融合与国际前沿接轨,必将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实践的转化。期待明年再聚,共襄盛会,共创骨与关节康复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