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学术>>学术动态

    海峡两岸暨港澳《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ICF)》交流会议在广东深圳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0-10-23

    金秋十月,锦绣鹏城。正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以“交流融通、共创发展”为主题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ICF)》交流会议”于10月17-18日在广东深圳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联络部的支持下,由中国康复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深圳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联合承办。

    5f950d0eb3593.png

    5f950d3c5595d.jpg

    会议现场

    受中国康复医学会会长方国恩和党委牛恩喜书记的委托,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医学科燕铁斌教授、中国康复医学会副秘书长钟铁军参加了会议。开幕式上,学会副秘书长钟铁军代表中国康复医学会致辞,燕铁斌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致辞,深圳市康复医学会会长、深圳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玉龙教授代表承办方致辞。由于疫情防控需求,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嘉宾以互联网直播形式进行了海峡两岸暨港澳间的零距离交流。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康复联盟创始人及现任主席Gutenbrunner教授、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副主席李常威教授、ICF台湾学会执行理事兼学术主席廖华芳教授、香港复康会总裁梁佩如女士、台湾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忠孝院区院长高木荣院长、澳门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刘中良教授分别在线上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5f950d6472012.jpg

    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医学科燕铁斌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致辞

    中国康复医学会副秘书长钟铁军代表学会致辞

    深圳市康复医学会会长、深圳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玉龙教授代表承办方致辞

    本次会议以网络形式现场直播

    本次大会围绕世界卫生组织(WHO)推出的《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ICF)》在海峡两岸暨港澳的临床应用工作及科研前沿问题,聚焦当前ICF在我国医学界尤其是康复医学领域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主旨论坛及分论坛,会上来自大陆地区、港澳台地区以及德国的ICF专家进行了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讲座。德国Nugraha教授,香港李常威教授、Purves教授,澳门刘中良主任,台湾廖华芳教授、高木荣院长以及大陆励建安教授、燕铁斌教授等国际国内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学术讲座,吸引全国各地的各类医疗机构和企业代表300余人参加了现场会议、6700余人次在线观看了直播。会上气氛活跃,讨论激烈,碰撞出了学术火花,为ICF的进一步系统研究和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会议现场部分专家进行讲座

    为加强海峡两岸暨港澳ICF应用的合作交流,共同促进ICF在海峡两岸暨港澳的应用和研究。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发起,会议期间举办了“海峡两岸暨港澳ICF应用与研究联盟”启动仪式,联盟包括理事长单位、港澳台地区在内的8家副理事长单位和34个理事单位,初步达成了各地区间合作及定期举办交流学术活动的意向。

    联盟成立启动仪式

      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授牌仪式

    部分理事单位授牌仪式

    同时,本次交流会举行了“第一届海峡两岸暨港澳ICF应用与研究优秀论文评比”,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论文作者分享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精彩的汇报。本着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原则,评审专家们最终评出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3名。获奖者不仅进行了优秀论文的汇报,也在现场与各位从事ICF研究的同道们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大家通过分享和交流ICF方面多年的学术成果,博采学术,增进交流,开拓视野,收获友谊,为推动ICF在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了借鉴。

    优秀论文答辩现场

    专家为获奖论文作者颁奖

    同时,为解决ICF因概念抽象、条目众多等问题造成的临床应用困难,为使我国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更深入了解ICF是什么、ICF的理论价值、如何进行临床应用、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等问题,本次会议设“《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分论坛,旨在通过本次专家共识研讨形成《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为我国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应用及研究ICF提供指导建议,为ICF在国内临床更好应用及系统研究提供借鉴。会上与会专家进行了发言及讨论,通过此次研讨会最终对ICF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框架及主要内容达成了共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在国内的临床、康复、医疗管理等各领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在ICF理论和框架的指引下,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我国的医疗改革、医疗发展提供依据,助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专家共识会现场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