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最美康复科技工作者 | 王玉龙教授典型事迹

    发布时间:2022-10-08

    王玉龙,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常委、康复医师分会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康复医学会会长、大湾区康复医学会会长。获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康复医师”、“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度深圳市卫生健康十大杰出贡献者”、“深圳市医师奖”等荣誉称号。



    高标准严要求,践行康复使命。“王主任对工作和自己要求很严,经常强调医疗工作关乎人命,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偷懒。”同事如是说。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楼三楼康复医学科病区的西南一隅,每天早上7点不到,门开灯亮,那是他一天忙碌工作的开始。作为康复中心领导,每天坚持7点前到达医院,简单早餐后便紧锣密鼓地工作起来,风雨无阻。科室大交班,犀利指出临床工作的不足,精要点评重症患者的处理原则,妥当安排各项工作。在日常查房中,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进行相应处理,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各种疑问,帮助患者树立重返生活的信心。坚持每周出门诊2次、教学查房2次;每月参加会诊工作3-5次;每年服务病患5000余人次。为学科积累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还坚持每周在科室组织疑难病例讨论,极大提升了科室的疾病诊疗水平,2021年获评“中国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科培训基地”。



    以德为先育人,康复人才辈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慈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王玉龙教授认为,医科学生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漫漫从医路。在长期教学中,始终坚持育人先育德,对每名学生讲的第一堂课,不是精彩或高深的学术课,而是如何做一名仁者的人生课。实际工作中,坚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大家打心眼里佩服。作为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编国家卫健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和全国高等学校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教材《康复功能评定学》,积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创新。带领团队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学科成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广东省康复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广东省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21年被广东省卫健委评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5名,培养出站博士后5名,培养各类进修、实习生1500余名。



    持续探索研究,助力康复发展。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善于积累分析各类康复服务数据。通过持续临床探索,与患者及照料者多方沟通,社区及家庭大量随访,最终确立以功能为导向,根据活动范围创新性的将人分为“床上人”、“家庭人”、“社会人”。2018年,以此为研究基础,制定中国康复行业第一个国家标准《功能障碍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定方法》(GB/T37103-2018),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评定和民政系统的失能等级评定。2021年,此项标准被深圳市医保局用于康复患者入院标准的重要评定工具。为确保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2017年,组织创建了“深圳市脑重塑实验室”。发表专业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期刊收录47篇;主编、副主编专著23部,参编20余部,参与4部临床疾病专家共识的制订;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康复医学会科技三等奖等多项省级科技成果奖;获授权“剪刀步矫正辅具”等发明专利37项;发明“全身协调多功能四臂机器人及其操作方法”、“一种踝关节康复训练装置”等实用型专利10项;获《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等作品登记保护2项。



    不负使命担当,打造“深圳样板”。作为深圳康复行业的领路人,2005年,在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牵头与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成立深圳市第一个“康复专科医联体”,探索出有深圳特色的康复患者上下转诊模式,解决大医院“一床难求”的顽疾,盘活小医院的医疗资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康复专科医联体建设打造了“深圳样板”。2021年,通过近16年的康复分级诊疗工作积累,制定《康复分级诊疗评定量表》,成为深圳市康复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重要工具。使用该量表,可以快速、全面地了解患者疾病的严重性、复杂性和功能障碍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程度;评定患者是否有康复需求;判断患者是应该在基层医疗机构接受康复服务,还是在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接受康复服务;结合国家标准(GB/T37103-2018),确定患者应该门诊接受康复,还是住院康复;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实施转诊服务,获得业界广泛好评。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澶ф眽缃戠粶 澶ф眽鐗堥�氬彂甯冪郴缁�